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陈攀)重庆被誉为“桥都”,不仅因为桥梁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更因为这里是桥隧人才汇聚的高地。今(28)日,“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桥梁智能建造与运维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一台正模拟作业的桥梁拉吊索检测机器人吸引了在场媒体记者的目光。
记者们采访重庆交通大学“智慧桥梁团队”。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这是国内首台免励磁检测装置,能够立体化精准诊断吊杆腐蚀与断丝问题,有效解决了传统检测中‘看不见、测不准、流程繁琐’等难题。”“智慧桥梁团队”成员夏润川向记者介绍道。
作为一名“90后”工学博士后,夏润川在团队中主要从事桥梁检测与评估方向的科研工作。他所在的“智慧桥梁团队”已扎根西部三十余年,汇聚了各类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重庆交通大学。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在分享团队攻坚“山区桥隧”背后的故事时,夏润川提到了贵州德余乌江特大桥的建设经历。大桥合龙前正值春节,团队在已吊装完成的结构中发现了远超预期的技术难题,随即全员投入紧急攻关。“春节后复工,原有方法始终无法适用,导致整整一个月未能完成安装。而采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后,仅用两天就成功解决了问题。”夏润川回忆道。那段时期,团队长期驻守大桥现场,以工地为实验室,边研究、边测试,利用工人休息间隙处理数据,深夜仍坚持采集信息,最终推动项目突破瓶颈。
重庆交通大学桥梁智能建造与运维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在团队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德余乌江特大桥合龙时8根弦杆对齐偏差全部小于2毫米,全桥22万颗螺栓通孔率达到100%,为该桥荣获“全球最佳桥隧奖”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样的攻坚故事,在这支团队中并不罕见。他们深度参与了港珠澳大桥、进藏高速公路、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全国2000余座桥梁的建设与运维,包括世界最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德余乌江大桥、世界在建跨径最大的双跨连续拱桥——重庆双堡特大桥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
“青年人有青年人的担当。作为一名‘90后’硕导,我认为我们的担当,就是要为群众多建‘安心桥’。”夏润川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依托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致力于山区桥梁“精准建造—状态感知—性能提升”全链条关键技术的持续攻关,在崇山峻岭间书写更多桥都传奇,为中国桥梁建设贡献更多重庆智慧。
原文链接:https://www.cqnews.net/1/detail/1432801097947496448/web/content_143280109794749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