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下午,大渡口区钰鑫小学的34名学生走进重庆交通大学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家们的带领下探寻桥隧建设的科学奥秘。这也是钰鑫小学首批“雏鹰计划”学生赴校外科学实践活动的第一站。
实验室“四大金刚”引关注
在实验室工作人员带领下,孩子们首先近距离接触了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四大金刚”。它们分别是:国际领先的环境/荷载耦合加载试验平台、隧道及地下结构三维模型试验系统、特大跨拱桥建设维护综合试验平台,以及正在抓紧建设的山区主动式控制风洞试验平台。
![](/__local/B/07/37/8AB046112C7C4EA1584EBF5A573_21CED237_33D7D.jpg?e=.jpg)
学生参观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艾雨晗 摄)
为了方便孩子们理解,老师用朴实的语言讲解专业名词,不时鼓励同学们提问互动。“这些不同隧道的模型,上面标有‘1、2、3’这些数字,知道它们起什么作用吗?其实对应着这种类型的隧道开挖断面先后顺序。”
同学们也对实验室里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与兴趣,“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桥梁的长度计算它能够承重多少?”“桥梁是怎么保持稳固的?”科研老师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重庆“桥都”名不虚传
在“科学会客厅”环节,实验室研究员于和路深入浅出介绍了桥梁的类型、重庆桥梁之最等知识。
于和路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桥梁的对比切入,用每一种桥梁的简笔画造型结构来引入,给孩子们讲解桥梁的知识。在讲解拱桥时,还提及同学们学习过的“赵州桥”。既有案例,又有科学,让孩子对桥梁有了很深入地了解。
“三种拱桥最大的区别是它们的受力构件不同,造型不同,因此适用场景也不同。”于和路为孩子们细细讲解桥梁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也同时对照学校统一准备的学习资料,认真思考做笔记。
“重庆交通大学参与了国内很多重大桥梁项目建设”,比如2005年建成的巫山长江大桥,是一座主跨492米钢管的中承式拱桥。被称为“渝东门户桥”“渝东第一桥”,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钢管拱桥。
![](/__local/2/95/A3/CC305F00361B4DC7A8A0B3809A1_BE2C93F4_1609A.jpg?e=.jpg)
桥梁相关知识讲解(艾雨晗 摄)
共建“人生第一座桥”
在“学以致用”环节,学生们化身小小工程师,两两组队开始用木棍搭建“桥梁”模型,共同建造他们的“第一座桥”。
看似简单的小比赛,却相当考验动手能力,为了保持越搭越长的简易桥梁结构稳定不坍塌,不但需要细致的观察,精准的操作,也要对每一步的流程精心设计,最终,在这场以搭建长度论英雄的科学趣味比赛中,施昱辰和卓炜程两位同学以96厘米的成绩获得了冠军。
![](/__local/F/7A/95/E97736D9609A975006DB8EEA2FD_93BA065E_24C86.jpg?e=.jpg)
学生们分工协作搭建“桥梁”(艾雨晗 摄)
钰鑫小学带队老师表示,今年第一次参与小学生“雏鹰计划”,学校主动走出校门,对接校外科学资源,带领学生充分了解桥隧的相关知识,打开学生认识科学的第一扇门。(梁鹏 艾雨晗)
本文转自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