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山区实验室
  • 中文版
  • English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历史与积淀
      • 实验室简介
      • 实验室主任
      • 组织机构
      • 建设管理团队
      • 研究方向
    • 科研成果
      • 奖励
    • 试验平台
      • 实验室风貌
      • 高端试验平台
      • 大型仪器设备
    • 重大工程
    • 合作交流
      • 学术交流
      • 公众开放
      • 开放课题
    • 运行管理
      • 实验平台
      • 学术委员会
      • 规章制度
    • 党建工作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历史与积淀
      • 实验室简介
      • 实验室主任
      • 组织机构
      • 建设管理团队
      • 研究方向
    • 科研成果
      • 奖励
    • 试验平台
      • 实验室风貌
      • 高端试验平台
      • 大型仪器设备
    • 重大工程
    • 合作交流
      • 学术交流
      • 公众开放
      • 开放课题
    • 运行管理
      • 实验平台
      • 学术委员会
      • 规章制度
    • 党建工作

正文

  • 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25年专职科研人员招聘公告
  • 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第五届山区桥梁及隧道建设与管养技术创新大会
  • 【聚焦“双一流”】重庆交通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坝道工程医院山区桥隧分院成立仪式隆重举行
  • 新重庆-重庆日报:8位院士坐镇 重庆交通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揭牌暨坝道工程医院山区桥隧分院成立仪式
  •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ugen Brühwiler教授来访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为交大学子作学术讲座
作者:日期:2023年09月26日浏览:[]

2023年9月23日上午,我校65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来到学校,为莘莘学子们作了题为“超大跨拱桥建造实践及创新”的学术报告。郑院士作为桥梁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将他的学术研究和工程经验分享给学生们,同时也唤起了大家对工程科学研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副校长周建庭主持了学术报告。

郑皆连院士在他的报告中深入探讨了拱桥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在这一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他回顾了拱桥跨径增大的历史背景,郑院士指出,过去,尽管钢管混凝土拱桥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结构和施工优势,但其他国家并没有充分发挥这类桥梁的潜力,导致这一桥型逐渐被市场淘汰。为此,郑皆连院士从两个关键方面展开了开创性的工作,一是引入了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将钢材用量减少了一半;二是研发了拱圈外包混凝土施工瞬时应力、降低永存应力的关键技术,从而创造出了具有中国原创特色的拱桥类型。郑院士还进一步探讨了拱桥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如何降低钢材用量和改进施工方法。为解决这些难题,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报告中,郑院士以他主持的两座世界第一跨拱桥,即世界最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主跨575米的广西平南三桥和世界最大跨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主跨600米的天峨龙滩特大桥作为案例,详细讲述了这两座桥梁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强调了创新和精准研究的重要性。

在介绍平南三桥项目时,郑院士提到了七大关键因素,包括方案比选、基础处理、吊扣塔研发、一次张拉拆除扣索、模板创新结构、真空辅助压力灌注混凝土以及管内混凝土材料控制密实性,并强调了该项目高精度的施工技术、卓越的建造技术和一流的管理能力,以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奖项。平南三桥不仅实现了零事故、质量优秀,而且施工承包价始终未变,显示出卓越的工程管理。

天峨龙滩特大桥作为一座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其主跨达到了600米,创下了超世界记录的壮丽成就。郑院士从强骨架设计、应力调控、多重验算等方面,深入讨论了该项目采用的风险降低策略,详细描述了在拱肋纵向配筋研究中的工作,以近似考虑非线性来计算拱肋截面极限承载能力,并进行了实际工程的验证分析,成功减少了纵向用筋量达3200吨。

郑皆连院士的报告内容涵盖了拱桥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创新工作以及具体项目案例。他的独到见解和卓越工程成就,为学术界和工程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场报告不仅对拱桥工程感兴趣的学生和专家学者具有重要学习价值,还激励着新一代工程师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国家的交通科技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郑院士的报告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报告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意犹未尽,继续请教郑院士,郑院士也一一耐心为大家解答。

周建庭副校长在总结时号召广大师生向郑院士学习。一是学习他60年如一日,以问题为导向坚守工程一线、坚持科技创新;二是学习郑院士打好力学和数学基础,把力学、数学灵活应用于实际重大工程;三是要学习郑院士的学识和人品。郑院士的科学家精神,以及爱国奋斗、诚实守正的科研品行,攻坚克难、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


上一条:我校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2023第二届中国隧道与地下空间大会(ITUC)”
下一条:我校教师代表参加“第四届全国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学术研讨会”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 实验设备管理系统
地       址:
  •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街道福星大道1号
电子邮箱:
  • mbte@cqjtu.edu.cn
技术支持:
  • 拾级教育
联系电话:023-62789147

Copyright © 2020 渝ICP备110076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