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17日,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简称IBTC2024)在上海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办,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深圳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长安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我校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主要承办单位,实验室主任周建庭、原校长唐伯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林志等受邀参加并作大会主题报告,受到好评。
第十二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于2024年6月15—17日在上海隆重召开。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卢春房、张喜刚担任主席,聂建国、黄卫、崔俊芝、郑皆连、邓文中、王景全、梁文灏、刘加平、缪昌文、赖远明、何满潮、钮新强、陈云敏、岳清瑞、李华军、吕西林、朱合华、高宗余、殷跃平、何川等30余位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11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众多行业主管部门、重点高校、企事业单位、国际组织、行业学会的领导及专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一堂,现场参会人数达到800人,线上观看人次超10万。
本届大会以“极端环境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养与安全”为主题,共设置了大会报告、主题研讨、主题报告三个环节,集中聚焦5大主题,分别为主题一艰险山区隧道(洞)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主题二跨江越海通道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主题三城市大型综合枢纽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主题四桥梁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主题五道路与铁道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全面总结“十四五”以来我国交通、水利、市政、国防工程领域以桥隧为主干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发展与经验,并面向“十五五”规划探讨如何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发展。
16日下午,周建庭副校长主持了主题四上半场“桥梁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研讨环节,郑皆连院士、王景全院士、欧进萍院士、张喜刚院士和高宗余院士等专家围绕桥梁韧性防灾、桥梁智能建造两个方向进行深入研讨。唐伯明教授主持了主题五“道路与铁道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研讨环节,郑健龙院士、李清泉院士等专家围绕极端复杂环境下道路、铁道与机场工程智能建造、形状感知与智能诊断、快速维养修复及扩容改造、风险自主预警与管控、灾害防治与韧性恢复提升、交通应急与安全保障等关键理论、技术和核心装备等关键问题展开积极探讨。
17日上午,周建庭副校长主持了主题论坛四的第一单元会议:“桥梁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该单元作主题报告的嘉宾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欧进萍,同济大学教授、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原主席葛耀君,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首席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冰,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国际桥梁维护与安全协会(IABMAS)执委法比奥·比昂迪尼。
周建庭副校长主持超大跨度桥梁新体系主题论坛并为演讲嘉宾颁发证书
周建庭副校长在主题论坛四作了题为《复杂环境大跨拱桥智能成拱与强韧控制新技术》的主题报告。拱桥创始于我国,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是山区桥梁最具竞争力的桥型。天峨龙滩特大桥主跨达到600米,成为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拱桥,周建庭副校长以此为背景,从全过程最优原形成拱理论与方法、大跨拱桥原形数字预拼制造控制新技术两个方面具体深入地向与会院士、专家、代表展示了我校在拱桥建维领域的科研创新工作和科技攻关成果。报告深入浅出、精彩纷呈,受到了与会院士、专家、代表的高度关注。
周建庭副校长作《复杂环境大跨拱桥智能成拱与强韧控制新技术》主题报告
唐伯明教授在主题论坛五:“道路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中作了题为《国家生命通道的咽喉要隘--二十四道拐》的报告,获得了与会院士、专家和代表的一致认可。
唐伯明教授作《国家生命通道的咽喉要隘--二十四道拐》主题报告
17日下午,土木工程学院林志教授主持了主题论坛一的第二单元会议:“艰险山区隧道(洞)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并作了题为《交通瓦斯隧道灾害防治关键问题研究》的报告,受到了与会院士、专家和代表的肯定。
林志教授作《交通瓦斯隧道灾害防治关键问题研究》主题报告
据悉,第十二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是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20年3月正式获批以来,积极参与和承办的又一次学术盛会,不仅详尽展现了我校在大跨拱桥建设与公路隧道领域的卓越成果,更全面彰显了我校在桥梁工程关键技术革新上的显著成绩。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结构设计与工程应用领域以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影响力。